物联网安全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1)银行卡(信用卡)信息和密码保护。只有具备十分安全的保护手段,风险十分小之后,人们才会广泛地进行大额度的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不然人们永远只会在网上买些便宜物品。
(2)移动用户既需要知道(或被合法知道)其位置信息,又不愿意让非法用户获取该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恶意用户获取,就可能从中挖掘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带来隐私泄露等问题。
(3)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将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如果相关信息被别人恶意获取和使用之后,将给个人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轻则损坏设备,重则带来生命危险。
(4)用户既需要证明自己合法使用某种业务,又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在使用某种业务,如在线游戏。
(5)患者急救时需要及时获得该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但又要保护该病历信息不被他人非法获取,包括病历数据管理员;事实上,电子病历数据库的管理员可能有机会获得电子病历的内容,但隐私保护采用某种管理和技术手段使病历内容与患者身份信息在电子病历数据库中无关联。
(6)许多业务需要匿名,如网络投票。很多情况下,用户信息是认证过程的必需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提供隐私保护,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医疗病历的管理系统既需要患者的相关信息来获取正确的病历数据,又要避免该病历数据与患者的身份信息相关联。在应用过程中,主治医生知道患者的病历数据,这种情况下对隐私信息的保护具有一定困难性,但可以通过密码技术手段防止医生泄露患者病历信息。
(7)移动RFID系统利用植入RFID读/写芯片的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标签中的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访问后台数据库获取相关信息;在移动RFID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假冒与非授权服务。首先,在移动RFID网络中,读/写器与后台数据之间不存在任何固定物理连接,通过射频信道传输其身份信息,攻击者截获一个身份信息时,就可以用这个身份信息来假冒该合法读/写器的身份;其次,通过复制他人读/写器的信息,可以多次顶替他人消费。另外,由于复制他人信息的代价不高,且没有任何其他条件限制,因此成为攻击者常用的手段。